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历程,感悟匠心精神,激发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与传承担当,中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“暮光使者”实践团近日在王立敏老师的带领下,走进“梅花剪”工作室开展文化实践,探寻非遗传承中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之道。

山西剪纸协会会长郭梅花老师为实践团细致讲解了剪纸艺术,郭老师的剪纸作品以鲜明风格抓住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。从传统民俗题材到融合现代元素的创新之作,一幅幅采用“黑白红剪贴法”的剪纸作品,生动展现出郭老师将版画技法融入剪纸艺术的独特风格。郭老师以作品为线索,介绍了山西剪纸的历史脉络、流派特点及工具演变。当她讲述老一辈艺人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作、以口传心授延续技艺的故事时,队员们深受触动,对“匠心”一词有了更真切的体悟。

在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山西剪纸的制作过程。郭老师首先讲解了“阳剪”与“阴剪”的核心技法及“线线相连”的构图原则。队员们从折纸、画稿开始学起,通过老师手把手的示范,逐渐掌握运剪的力度与方向,最终独立完成简单的窗花作品。这次实操不仅让大家体验到剪纸艺术的精巧与严谨,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非遗传承所必需的耐心与专注。

通过与郭老师的互动交流,成员们不仅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巧,还就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向她请教。郭老师结合自己数十年的艺术实践,分享了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,推动剪纸走向现代生活。她尝试将现代审美元素与传统纹样相结合、让剪纸更贴近年轻人,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,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在理解与热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。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,激荡出思想的火花。大家纷纷表示,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,更是一场文化的洗礼。他们深刻认识到,非遗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青年一代的主动参与与创造性转化。

此次探访“梅花剪”工作室的实践之行,是实践团探索传统文化代际传承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。借助郭梅花老师让剪纸焕发新生的经验,团队成员进一步理解了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,也激励更多青年主动走近、参与并弘扬非遗文化之美,让红纸刻痕里的传统文化,在新时代绽放更亮眼的光彩。